胜利体育

欢迎进入胜利体育!

咨询热线:400-123-4567

胜利体育 > 胜利新闻

《医道华胜利体育夏——中国传统中医药行业器具文物展》第三部分 行医施药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3-02-19 | 次浏览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并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北京东岳庙的药王殿及七十六司中的施药司、黄病司、毒药司等衙署的建造和设立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医药行业的尊崇和重视。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并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北京东岳庙的药王殿及七十六司中的施药司、黄病司、毒药司等衙署的建造和设立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医药行业的尊崇和重视。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中医药书籍、器具、药品等文物近300件,以文物、图文及多媒体配合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中国传统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脉络。

  古时候,一般都是由铃医们肩背药箱、手持串铃、游乡串户地进行行医施药的。后来随着行医方式的演进,铃医的身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些许文物,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铃医又称走方郎中、草泽医、卖嘴郎中、过路医生,是对身负药囊、手持虎撑、游走四方、治病卖药的民间医生的泛称。走方郎中自古就有,宋元时盛行,《夷坚丙志•韩太尉》载:“迁御医王继先诊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

  过去的走方郎中一般一手摇动串铃、一手持行医招牌,在乡村山镇中行医。他们常常掌握几种民间疗法和秘方,此外可能还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他们一般掌握针灸、艾灸、拔火罐医学器具新闻、刮痧等传统的简便易行的中医治疗方法。与坐堂大夫不同的是,走方郎中常常能言善辩,口才极佳,在游乡串户中常常会吆喝口号、推销药品。走方郎中和普通的手工艺人一样,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一定的商业推销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养家糊口、维持生活,才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行医事业。因此,走方郎中也被称为卖嘴郎中。

  铃医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虽然他们的行医方式和地点与坐堂大夫不尽相同,但他们也是植根于古代普通百姓生活中,为了满足百姓对于治病吃药、身体康健的需求而出现的。由于历代都对民间走方郎中的医术不尽认同,且常有轻视之意,故少有对走方郎中医术的总结。清朝时期,赵学敏将民间的医学经验编纂成《串雅》一书。该书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民间走方郎中的专著,其中记录了走方郎中常用的各类药方,像保灵丹、避瘟丹等药物名称就沿用至今。《串雅》中还总结了走方郎中行医的三个特点:一是“贱”,即用药便宜,不用贵重药品,因为走方郎中面对的一般是底层的百姓;二是“验”,即药到病除,见效快;三是“便”,即所有药物于山川林地、偏僻山村都能找到。由此可见,民间的走方郎中是扎根于底层的穷苦百姓中发展起来的,走方郎中要面对的病例千奇百怪、需求众多,他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坚实且实用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

  串铃是走方郎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它是一种环状铃铛,内中空,放置铁丸,手腕转动串铃时会发出特有的铃声。串铃又称虎刺、虎衔、虎撑。《串雅内外编•绪论》中还提到了串铃的起源:“乃始于李次口。次口,走医也。常行深山,有虎啮刺于口,求李拔之。次口置此器于虎口,为拔其刺。后其术大行,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以为识,即名虎刺。”还有传说称,药王孙思邈在山中采药时曾被老虎拦住了去路,但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孙思邈试探着向老虎靠近,发现老虎咽喉卡着一根骨头,于是他顺手取下扁担上的铜环撑住虎口,然后将手穿过铜圈伸入老虎口中胜利体育,他迅速拔掉骨头并为老虎敷上了丹药。孙思邈取下铜圈后老虎不停地点头,似乎在感谢药王,随后就转身离开了。过了几天老虎又来了,它蹲在孙思邈门外,见药王出来,便伏卧于地,求其乘坐。后来,走方郎中们出于对药王孙思邈的敬仰,均手持改制后的虎撑出门行医,这不仅起到了报君知的作用,还使虎撑成为走方郎中行医的标志和护身符。

  串铃,黑色铁环,内有铁丸,摇晃起来叮当作响。串铃上常錾刻八卦纹饰,而八卦纹饰是一种常见的道教符号。可见,传统中医药行业与道教息息相关,如葛洪等名医就是当时的道教名士。传统中医常将《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等道家学说作为基本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因此,道医也是传统中医药行业和传统道教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的一个传统中医药行业的子行业。串铃虽只是一件小物,却反映出走方郎中的行业起源以及中医药行业与道教文化的交叉融合。

  除了串铃,葫芦也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且逐渐演变成中医的标志。《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中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这表明东汉时期葫芦与中医就密切相关了。自此以后,医生常用葫芦盛药,并把葫芦悬挂于家门口,以此作为自己行医的标志。在古代,用葫芦保存药物比其他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便于携带,且葫芦有很强的密封性,潮气不易进入,可以保持药物的干燥,因此葫芦药瓶就逐渐成为医家走街串巷看病时的必带品,民间常说的“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是源于此。“悬壶济世”这则成语的本意是指医者仁心,即医者以医技普济众生,得世人称颂。其中的“壶”其实就是“葫芦”。

  关于行医用的工具,《串雅》一书中也有提到:“手所持药囊曰无且囊,云秦无且所用者。针曰铍针。有小袋曰罗星袋。有小尺曰分脉尺。有药点之镜曰语魅。有马口铁小筒,用以取牙,曰折脆。所作伪药皆曰何兼。市草药曰夹草。持竿布,卖膏药,曰货软。作道妆僧服曰游方,用针曰挑红。用刀曰放红,撮痧曰标印,艾火曰秉离,水调曰填冷,与人治病曰打桩,两人合治曰拢工,共分酬金曰破洞,赚人财帛曰捞爪,脱险曰出洞。如此之类不能悉载,略举一二焉。”可见随着发展,走方郎中这一民间行业也拥有了特有的工具、行话和行业习俗。

  行医工具中除了葫芦、串铃、招幌等明显的标志,还有一种便携的医药箱,这也是行医者常用的工具之一。除了走街串巷的走方郎中,还有外出行医的各类医生,他们都会用到医药箱。后来医药箱逐渐演变,在方便携带的基础上添加了医生个人的审美元素,于是医药箱变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具有工艺价值。

  胜利体育

  旧时,即便是国医圣手在出门行医时也离不开医药箱,箱中可存放常用的行医工具和常见药品。精美的医药箱是中医药行业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传统医药箱多为木质,箱体上部均有提手,提手造型各异,这方便了医者在行医途中携带;药箱正面木板上多饰有各式纹饰,正面木板下部通过榫卯与箱体连接,上部多有铜活,方便行医工具的安全存放;药箱从正面由上至下可完全打开,打开后,箱体内部多分有隔层,方便行医工具、药品的有序存放和拿取。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多个医药箱:

  清代木雕朱漆吉祥花卉图案医药箱的正面采用镂雕的方式,雕刻了老鼠偷葡萄的图案,三只老鼠活泼机灵,正对着两串葡萄垂涎欲滴,葡萄藤穿插图中,整体造型生动饱满。箱体提手为木雕双龙戏珠,铜活上部还精心雕有一片树叶。“老鼠偷葡萄”是传统民间绘画、织绣、剪纸、雕塑等常用的题材之一,老鼠代表“五谷丰登、多子多福”,葡萄代表多子,因此“老鼠偷葡萄”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表现多子多福的题材之一,这表现了民间百姓朴实美好的愿望。而使人人安康、使百姓的子孙绵延不绝也是行医者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之一。

  清代木制朱漆花卉纹医药箱为木质,红漆底,提手为花枝纹,花枝两头连接在箱体上,铜活呈蝙蝠状,取“福”谐音;正面图案为黑漆底,上饰金色漆画“一路连科”,画中勾描出一只鹭鸶鸟巧戏莲花,勾描的莲花姿态自然,莲叶为实心涂画,整个画面虚实结合,寓意“一路连科”。

  清代木刻吉祥花卉纹医药箱的整体造型古旧,上部附有铜质提环,正面浮雕有寓意“平安富贵”的图案,图中有一个花瓶,瓶中插有一枝牡丹,两旁点缀有兰花、笔筒等物。

  清代木制朱漆医药箱整体造型苍劲古朴,提手为二龙戏珠,表面装饰朴素,前部箱盖中心点缀有铜环,可用于拉出箱盖。

  除上述药箱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医具盒,里面常装有行医看病时常用的药方、笔、纸等。医具盒用料多种多样,有皮胎、竹编、木胎等,上面均装饰有细腻的漆层,工艺精致。

  胜利体育

  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法,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时至今日,切诊依旧是中医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诊病方式之一。切诊用到的重要工具是脉枕。脉枕在发明之初主要为陶制、瓷制的,后来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出现了布制、竹编的脉枕。脉枕一般体积较小,做工精巧。

  针灸器具的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最早的医疗器具是石制品—砭石,即经磨制而成的楔形或锥形的小石器,用以叩击皮肤、浅刺出血和割治排脓。在金属针具出现之前,古人多采用砭石治病,所以一般认为砭石就是针具的前身。《说文解字》释曰:“砭,以石刺病也。”后来,随着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特定形状的医用砭石就出现了。由于砭石形制较粗钝,且所刺深度有限,所以人们一般用它来剖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来刺激身体某一部位以消除病痛。除了使用砭石治病之外,古人还将动物骨骼、陶土和竹子等做成针刺工具来治病。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古人又制作出了青铜针、铁针、金银针等针刺工具。“九针”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九针分别为圆针、鍉针、镵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毫针、大针。传统针刺工具中,按针刺程度由浅至深分为杵针、磁圆梅针、梅花针、皮内针、芒针等;由细到粗分为皮内针、毫针、巨针、火针、三棱针等,这些针制工具都可加热使用。

  针灸器具是传统中医药器具中发展得较为成熟,且较为普遍的诊治器具之一,不同的针灸器具各有特定的用途。清代至民国,针具常以银质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银的金属性质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且银离子具有一定的抗菌功能,另外,银相比其他的贵重金属更为廉价、易得,因此用银作为制作针具的主要原料是中医药器具发展的必然选择。除了针的粗细、长短有所区别,为了方便行医者的使用,针柄的外形设计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缠丝柄、圆帽柄、螺丝柄等。针具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铸造工艺,同时也反映了掐丝工艺在民间传统医疗器具中的应用。我们从中可看出一个时代中科学、医疗、工艺水平的交相辉映。一般中医会将常用的针灸用具放在针灸包中,针灸包多由棉毡、棉团等较松软、厚实的材料制作而成,这不仅方便将针具按一定的顺序插入,且能防止针具在携带过程中伤到人。

  灸术是古人将火运用到医疗行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术是先于针术出现的,也是古代体表疗法之一。传统的灸法是用点燃后的艾绒在体表直接或间接地烧灼,因其操作简便,危险较小,故而比针术普适度更高,对施术者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用艾叶研磨而成的艾绒是灸法主要的燃烧材料,除此之外,汉代以前所用的蒲绳,晋、隋、唐时期使用的蜡、竹茹、硫黄、蔓著子,明、清时期使用的灯芯草、阳隧锭等,都是不同时期代替艾绒燃烧的材料。另外,还有将药物与艾绒混合后卷成艾卷来熏熨的方法,称为“雷火针法”“太乙神针疗法”等。宋、金、元时期,出现了直接利用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不需要点燃)来实现类似艾灸的治疗效果的方法,称为“天灸”,天灸常用的材料包括毛茛叶、吴茱萸、斑蝥、白芥子、蓖麻子、甘遂等。

  中医外科的外治法中有针法、灸法、烙法、挂线法、照法、烘法、蒸法等。在外科诊疗中,常用刀、针或挺石挑开肿疡,排出脓血,再用刀、剪去除腐肉。烙法包括以火针破脓止血和以烙铁止血两种。灸法亦是外科的重要疗法之一。外治手法要用到为数众多的医疗器具,如刀、针、艾柱、瓷片、神灯、药筒等,而其中刀、针就有数种不同的式样。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内产生负压,然后将其吸附于体表,造成体表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疗效。传统的拔罐工具主要有瓷罐、竹罐等。中国作为瓷器大国,瓷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在传统中医药行业里,拔火罐也多为瓷器,且多口窄、腹深,这是为了在操作中有较好的密封性。

  医者在行医时除了要用串铃、葫芦、招幌等标志性的物品,还要用医药箱、脉枕、针灸器具、拔火罐等,除此之外,传统中医常常还会携带自治的丸、散、膏、丹等。一般他们所带的丸、散胜利体育、膏、丹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如暑热、伤寒、痢疾等。有的医者还会带有治疗癞疮等的独门药品。为了装置药品,古代中医还创制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药品容器,如将牛角或其他动物的角内部掏空并打磨平整,再配以木塞的角类容器,它们看上去古朴天然,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物尽其用的智慧和思想,另外还有用金属铸造出的精美容器等。为了方便定量取用药品,人们还发明了丸、散、膏、丹等专用的药物取用匙,这些药匙有的是用动物骨质做成的。清代药物取用匙的表面常常有十几个小凹坑,在取药时,定量的丸剂会留在凹坑里,这样就方便了定量取药。这些药品容器虽没有现代的药品包装精细,但也体现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人民”的理念。

  我们通过留存至今的文物可以简单勾勒出古时铃医们走街串巷、行医施药的图景,也能够对铃医以及中医药行业的行医工具有所了解。总的来说,中医药行业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贴近生活,所采用的器具多源于生活;二是简便易得,古时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要求医生们所用医疗器具要简便易得且物尽其用;三是诸多古代中医药行业的器具至今仍被大量使用。

  1.稿件接收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到此投稿邮箱,必须为原创作品,拒绝抄袭。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地址、电线.微展览作品图片: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尺寸、类别和创作时间;所有作品图片须为高清拍摄,参展作品15〜20张左右为宜。并附作者近照一张及简历一份。

  3.文章格式:文章以1〜2千字文为佳,末请注明作者姓名、年龄、简介等。文章若引用参考文献,请注明出处。

  4.关于费用:本微展览以最大的宣传力度推介艺术家,由于存在一定成本,为达到“继续为艺术家服务”的原则,本微展览均需收取适当成本费(或者以作品置换的形式)。

  5.其它宣传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均会同步于本公司其它推广平台:今日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胜利体育、百家号以及网易号上。

  6.延展合作形式:当与艺术家达成一定的合作默契后,本公司会提供一揽子的设计制作画册、小程序售卖、版权登记代理、宣传直播等相关服务。

网站地图